电话:15377909053
QQ:1708963545
地址:福州市仓山区仓山镇霞湖村260号(公交167、190、202路 高盖山人行天桥站下车5分钟即到)
为深入践行新课标理念,推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,福州新蕾小学近日开展了语文教学研讨活动。
一年级两位教师分别以《端午粽》与《静夜思》为载体,呈现了两节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语文课,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低段课堂中的生动实践。
粽香沁童心
文字蕴民俗
一年3班马宇晴老师的《端午粽》课堂,以趣味互动与文化浸润为主线。
开篇的“小吃货猜节日”游戏,通过“月饼”“明月”等线索,巧妙引出端午节与粽子的主题。
识字环节中,“粽”字的米字旁解析结合汉字演变图片,让学生在了解构字规律的同时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。课文品读时,马老师聚焦“青青的箬竹叶”“又黏又甜”等叠词与感官描写,借助包粽子视频与实物展示,引导学生从视觉、嗅觉、味觉多角度体悟文本中的民俗韵味。
书写教学中,“米”“节”“间”等字的结构拆解与范写指导,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。整堂课寓教于乐,让学生在粽香与文字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。
明月寄相思
诗韵润童声
一年2班杨岚老师的《静夜思》课堂,则以诗意为魂,以文化为脉。
课堂以皎洁明月图导入,串联李白的“诗仙”轶事与《古朗月行》的复习,为古诗学习铺陈文化底色。
多元诵读环节中,“魔法棒”教具与拍手打节奏的创新设计,让一年级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古诗韵律;动作演示“举头”“望”等词,则帮助学生在肢体语言中理解诗意。深度共情环节,杨老师通过“想念妈妈做的饭”“想念家乡的一花一木”等生活化提问,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,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共鸣。
拓展环节的“月亮文化”解析与“乡”字书写指导,进一步将古诗学习与传统意象、汉字文化相联结,让课堂既有诗意流淌,又有文化扎根。
教研共生
传统新育
两节公开课虽主题各异,却共同体现了“以生为本,文化为根”的教学理念。
马老师的课堂以活动促积累,在识字、朗读、书写中渗透民俗;杨老师的课堂以诗情启共鸣,在诵读、想象、拓展中传承文化。
课后研讨中,听课教师高度评价两节课的“三个融合”——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、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、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融合,为低段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范本。
小朋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上课后的感受:
江铭恩开心得手舞足蹈:课文里的红枣粽看起来好好吃,等端午节的时候我也要让妈妈教我包粽子。
陈慕妍说: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以后吃粽子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屈原爷爷!
黄苡沫不禁赞叹道:李白的诗像画一样!读着读着就像看到大月亮挂在窗前,亮晶晶的。
童君泽兴奋地说道:李白一个人在外地这么想念家乡,如果有时光机,我要带着手机回去给他,让他和家里人打电话。
此次教研活动,不仅展现了新蕾小学教师团队的教学智慧,更引发了关于“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”的深度思考。
未来,学校将继续以课堂为土壤,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童心田生根发芽,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之花。
版权所有:福州市仓山区新蕾小学
备案号:闽ICP备2021003460号-1
扫一扫,关注我们